2022年以来,桓台县坚持问题导向,以城市社区党组织为核心,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切入点,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,注重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,创新城市社区党建组织、机制、平台建设,创新推行“党建引领、三联四进”工作机制,通过干部联网格、党员联居民、积分联奖惩,推动组织进网格、协商进网格、信用进网格、服务进网格,形成系统建设、平等互动、过程可控、成果可期的运转体系,逐步构建起共建共享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和城市基层治理新模式。
在治理架构上推动“组织进网格”,联建联动夯实服务基础。以干部联网格、党员联居民为牵引,推动“党建网”与“治理网”双网合一,建立一贯到底、治理高效的架构体系。
建立社区党建闭环工作体系。按照“街道—社区—基础网格—楼栋—单元”管理架构,向15个社区选派第一书记,并成立网格党支部140个,构建起“街道党工委—社区党委—网格党支部—红色楼长—红色单元长”党建体系,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每一个网格、楼院。
(资料图)
建立“1+1+N”网格服务队伍。每个网格设置1名网格长、1名网格员和多名红色楼长、单元长、志愿者。按照“1名在职党员+1名非在职党员”的模式,共选聘1967名红色楼长和3925名红色单元长,通过党员带头示范,组建居民志愿服务队206支、4878人,打造形成“红色堡垒”志愿服务品牌,实现一格一个服务团队,补齐专职网格员力量方面短板。
建立“平时服务、战时应急”全员下沉机制。立足平战融合形势需要,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工作机制,统筹社区工作者、网格员、机关干部、志愿者、物业人员等力量共7300余人,实行“全员参与、编组入队、设岗定责”,全部分配到社区“一办七组”,形成下沉到网格的平战融合工作体系。
在治理方式上推动“协商进网格”,共商共议摸清服务需求。由社区党组织牵头,搭建沟通对话平台,当好“网格议事”的组织者、引导者,让社区里的大事难事在平等协商、相互监督中高效解决。
规范“议”的程序。推行居民提单、专职网格员接单、网格党支部议单、社区党委定单、党员群众评单、结果公开的“五单一公开”协商议事法,今年以来,累计协商处理问题1400余单,形成协商议事的闭环处置、良性循环。东岳国际社区针对居民反映的电动车停车难、充电难等问题,通过网格党支部商议、社区党委会研究定单,引入第三方投资建设了38处充电车棚,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。
搭建“商”的平台。设立“红色议事厅”14处、“红色庭院议事会”12个,推广“小巷管家”“小板凳拉呱日”“与你有约”等做法,哪里群众扎堆,网格员、管家、楼长就搬着“小板凳”去哪儿,精准打捞“沉淀”在群众中的需求,回应解决遇到的问题。宝发社区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,针对居民关注的规划、设计、施工、验收等环节,全部通过“红色议事厅”详细征求居民代表意见,4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没有发生1起投诉。
畅通“诉”的渠道。将“街呼县应、上下联动”机制向网格延伸,实行网格约请制度,针对居民关心关注的焦点,邀请住建、行政执法、物业公司等职能部门、社会单位到网格现场办公,群策群力推动问题调处。兴旺花园小区针对一租户在车库内制售早餐产生噪音、油烟污染问题,在反复劝说未果后,通过约请综合行政执法中队、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现场讲解政策要求,当天就做通租户的思想工作,进行了清理退租。
在治理载体上推动“信用进网格”,共建共享激发服务动能。引入社会信用积分这一“关键变量”,通过积分联奖惩,形成党组织“牵线”、网格“串联”、信用“搭台”、群众受益的工作格局,激发全员共治活力。
完善评价体系。分别制定居民和法人、非法人组织信用信息指标目录,并对社区工作者、党员、居民、市场主体、共建部门等8个群体进行分类考核,切实将信用机制融入到疫情防控、安全生产、综合治理、志愿服务等社区工作方方面面,充分激发广大居民、街区商户和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。今年3月份,少海街道先后有4572名志愿者参加社区疫情防控服务,已全部由所服务的社区进行登记赋分。
做实奖惩办法。依托“信用桓台”平台,建立动态管理台账,实行“一人(企)一登记”“一月一公示”,并设立法人单位“信用积分红灰榜”,接受社会监督。根据居民人均信用积分,以社区为单位对网格进行考核排名,每季度评选“红旗网格”“优秀网格员”,从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中列支专项资金进行奖励,激励引导网格对标学习、争先进位。
拓展应用场景。围绕出行、就医、旅游、购物、信贷等场景,不断拓展减免费用、享受优惠、降低门槛、绿色通道等激励手段,搭建多渠道、多元化的“信易+”应用体系,让守信者真正得实惠、享荣誉。居民信用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后,不仅可以兑换生活物品,还可以在旅游购票、乘坐交通工具、缴纳水电气暖费用等方面享受折扣优惠。目前,已拓展信用积分应用场景36个,参与兑换居民4790余人次,最高等级的诚信模范可获得价值近千元的政府优惠补贴。紫悦城社区依托永乐巷商街,将街区内电子大屏幕的广告播放时长与商户信用积分挂钩,引导商户规范经营、履行责任,打造信用示范街区。
在治理效能上推动“服务进网格”,汇集力量提升服务质效。积极从“管理型”角色向“服务型”角色转变,聚焦居民需求,建强服务阵地,广泛整合资源,聚力解决党建与基层党员群众需求脱节问题。
实施“红色物业”暖心工程。抓实物业企业“两个覆盖”,在21家物业企业成立党支部,建立物业服务“三评两公示”考核机制,促进物业服务提升。针对村改社区治理难题,实施“5+2”红色物业服务体系,统筹红色物业管理办公室、网格服务站、楼院管家、红色楼长(单元长)、居民志愿者(队)五级主体力量,设立“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、社区信用议事会”两大监督机构,推动村改社区治理实现攻坚破题。
构建“红色驿站”服务矩阵。构建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多个“红色驿站”的“1+N”网格(小区)服务矩阵,逐步完善党员教育、民意搜集、议事协商、帮办代办、居民活动等功能,打造“10分钟党群服务圈”。橡树玫瑰城社区依托“红色驿站”,征集到的环境整治、纠纷调解、隐患排查、帮扶救助等方面35条“微心愿”已全部落实到位,先后安装充电桩260个,建成了高标准的网格之家和长者食堂助餐点,得到居民一致“点赞”。
扩大“红色力量”工作覆盖。推动小微“两新”组织党建“三圈”(融入党建覆盖圈、党群服务圈、城乡治理圈)融入,在门诊、家政、餐饮、快递、外卖等行业相对集中的街区,探索成立党建微联盟,引导从业人员通过“网格随手拍”等方式参与社区治理,逐步拓展城市基层治理覆盖面。同时,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建设,建成“小哥加油站”“司机之家”等新就业群体服务站点22处,形成广覆盖、多层次、实用化的服务阵地体系。
策划:兰传斌
统筹:吴永功
记者:禹亚宁
通讯员:胡梓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