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,又该救经济了,又该选择宏观道路了。
(资料图)
今年还没过半,宏观经济预期就大起大落,从年初的谨慎乐观,到3、4月份的信心爆棚,再到5月份的信心回落。
目前,整个市场经济信心已经严重滑坡,又该救经济了。
迫切性不多说了,看一张图:
都知道要拯救经济,问题是,该怎么救?
先吐槽一些幺蛾子言论,有些人说的话,简直匪夷所思。
“老年人再就业释放人口红利”,这是正常人说的话吗?
类似的奇葩言论还有:“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人”、“低收入群体可以出租闲置房,或用私家车来增加收入”、“年轻人不能只考虑个人收入”、“应该征收失业税,没工作的要交钱”、“不能提高劳动者工资,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,老百姓工资太高,应该降到合理水平”、“房价太低不利于年轻人奋斗”……
这类奇葩的观点,不讨论了,我担心自己忍不住爆粗口。
理性讨论,现在拯救宏观经济,宏观道路选择,大概可以分为3个方向:
1、救房地产,重回土地财政。
很多房地产从业者,尤其是地产类媒体,竟然呼吁:房地产,需要史诗级救市。
这就很奇葩了。 这一轮房地产救市,难道不是史诗级的吗?
降首付,出台了吧。现在惠州某楼盘,0首付、甚至负首付都出来了,他们替你还月供。
降利率,LPR利率4.3%,也差不多史上最低了吧。
印花税减免,上海等早就开始了。
房企融资,3只箭齐发,力度也差不多史诗级了吧。
居民贷款,现在的银行,你只要有房,根本不管你征信,直接给你放贷,也差不多史诗级了吧。
限购,除了一两个一线城市,全国各城市基本上都放开限购了吧。
限价,全国限价措施,虽然还有名义的,但是实质上全部取消了吧。
……
就问一句, 现在还呼吁刺激楼市,呼吁史诗级救市,请问还有哪些政策工具呢?
是免费发房子了的意思吗?
从另一个角度看,宽货币,跟拯救楼市,是同一个逻辑。
过去几十年,我国货币派生机制就是,央行释放流动性,流入商业银行,商业银行再流入房地产领域,然后向全社会分发。
现在呼吁降息、降准等宽货币政策,本质上跟救房地产的逻辑一致。
当然,结果只有一个:货币在金融系统空转。
最后,拯救经济,先拯救楼市的逻辑是什么?本质还是土地财政。
把房价吹上去,逼迫民众买房,这样一来,民众的钱就流向开发商,然后开发商拿出一部分钱给地方政府。地方政府拿了钱之前,搞基建、搞新城,搞开发区,继续卖地。
这个方法有用吗?没用。
理由是,第一、现在大家都明白过来了,人活一辈子不容易,无论你怎么威逼利诱我就是不买房。
我都躺平了,连工作都不想干,你还拿同侪压力威逼我,我理你啊?
也就是说,现在楼市刺激政策,根本没用了。
第二、想想当年为啥要推出“房住不炒”?还不是房价泡沫严重,超级地租形成,挤压全社会其他行业生产空间。
所以,靠救房地产来救经济这条路,差不多已经堵死了。
2、财政赤字货币化、QE,央行直接买国债,买股市。
现在,以刘煜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,有一个建议:直接搞赤字货币化,或者直接QE。
逻辑是什么呢?
首先,房地产是废了,走老路不行了。
由于人口红利结束,房地产业供大于求,已经形成了信贷、投资、消费的坍缩陷阱。
货币信贷投放无法拉动经济增长,巨大的M2无法形成乘数效应,形成无效闭环。
其次,央行购买国债,一切问题都解决了。
国债的作用,没有得到充分发挥。国债一方面是负债,另一方面又是市场上信用极高的资产。现在占GDP20%国债,只当负债,不当资产,就是巨大的浪费。
更何况,现在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太高了,养老金存在巨大缺口,导致地方财政紧缩,进而造成全社会紧缩。
所以,国家应发行国债,由央行购买,实施中国版的QE。
这样,既解决中国地方财政问题和养金缺口问题,又解决地方财政问题和个人养老问题,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和个人消费。
传导逻辑是什么?
地方财政压力大,利息和本金兑付不出来?没关系,欠多少跟央行说,1万亿,还是10万亿,央行直接给你印钞,或者直接给你银行里面添几个0。
养老金缺口很大,没有钱发养老金怎么办?没关系,缺多少都不是事儿,央行对口给你印。
这本质上是什么?
就是把地方政府杠杆,居民杠杆,转移给中央政府。用中央政府的信用,来给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增信,向全社会传递信心。
最后,央行购买股票,送给社保基金。
现在不是社保基金亏空吗,核心资产大蓝筹不是被低估吗?央行出手吧,下场把大蓝筹买了,送给社保基金,向社保基金注资,看看谁还担心社保基金不足。
央行买股票,这是长线资金,会拉高整个股市的估值。只要央行下场买股票,上证就会永远告别3000点,6000点不是梦。
从股市赚来的钱,大家不会珍惜,觉得是意外之财,赚钱了就会花出去。“赢了会所N模,输了下海干活”,股市的财富效应会刺激消费,拉动内需。
所以, 央行直接买股票,既解决了社保基金亏空问题,又能拉高股价,让财富效应刺激消费。
这样一来,我国货币派生机制就发生了变化,从“央行-商业银行-实体经济”转变为“央行-资本市场-实体经济”。
这个操作可行么?
一方面,美国、日本,欧洲等等发达国家,早已经实践过,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,但是也确实有一些效果。
另一方面,相比企业杠杆、地方政府杠杆和居民杠杆水平,我国中央政府的杠杆率非常低,加杠杆的空间很大。
所以,这个有操作空间。
3、给老百姓减负,直接补贴老百姓。
想一下,为什么大家不买房了,不消费了?根源就是,没钱。
上面所提到的建议,基本上都是间接地增加老百姓收入,然后鼓励他们消费。
所有不增加居民收入硬刺激消费的政策都是耍流氓, 都是经济学只学了个皮毛。
社会的进步,经济的发展,本质上依靠的是民众的“动物精神”。
只有激发民众的“动物精神”,社会和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。
消费繁荣意味着什么?社会动物精神旺盛。
不增加老百姓收入,干巴巴地刺激消费,不是呵护社会“动物精神”,而是杀鸡取卵,跟刺激消费的初衷完全相背离。
现在的情况是,社会严重不平衡,富人通胀,穷人通缩。富人资产迅速膨胀,穷人钱包快速干瘪。
躺平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了,全社会的“动物精神”下降得比较夸张。
给老百姓减负,分蛋糕的时候,更多地向老百姓倾斜,本质上就是,呵护社会动物精神。
这类的措施有哪些呢?
比如,直接向老百姓发钱,尤其是向穷人发钱。欧美国家、香港和澳门地区,一直都在做这个事情。
有一些“爱国贼”就见不得给老百姓让利,提到给老百姓让利,他们就拿特色国情,拿民族特征说事,什么给他们发钱他们也不消费等等。
比如,降低房贷利率,降低存量房贷利率,这些都能降低居民负担。
比如,提高医疗保障水平,减轻教育负担,降低生育成本等等,具体途径可以参考,央行直接对口派生货币的方式。
总之,逻辑就一条,给民众减负,让民众看到希望。
现在,又到了宏观道路选择的关口了。
究竟回到土地财政的老路,还是搞财政赤字货币化、QE,还是直接减轻居民负担,影响深远。
你支持哪条路?